在现代建筑防火安全体系中,防火玻璃作为重要的被动防火构件,根据隔热性能的差异主要分为隔热型(A类)和非隔热型(C类)两大类别。这两类产品在材料构成、防火机理、性能参数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,直接影响建筑防火设计的选择与实施。
一、核心性能的本质差异
隔热防火玻璃(A类)的核心特征在于其"双防"能力:既满足耐火完整性要求,又能有效阻挡热量传递。根据GB 15763.1-2022标准,这类产品在耐火测试中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试件未出现穿透性裂缝,二是背火面平均温升不超过140℃且单点最高温升不超过180℃。这种双重防护使得A类玻璃能够为人员疏散创造安全的通道环境。
相比之下,非隔热防火玻璃(C类)仅需满足耐火完整性要求。在标准耐火试验中,只要试件保持完整不破裂即视为合格,对背火面温度没有限制。实际火灾中,虽然这类玻璃能阻挡火焰和烟雾,但热量会快速传导至背火面,可能导致疏散通道温度急剧升高。测试数据显示,C类玻璃背火面在火灾30分钟后温度可达400℃以上,远超人体耐受极限。
二、材料结构与工作原理
从材料学角度分析,两类产品的本质区别源于其结构设计:
?隔热型(A类)?采用多层复合结构,通常由两片钢化玻璃中间夹特殊防火胶层组成。当温度升至120℃左右时,防火胶层开始膨胀发泡,形成厚度达原状5-10倍的炭化隔热层。这种膨胀炭化层具有极低的热导率(≤0.1W/m·K),能有效阻隔热量传递。同时,特殊配方的防火胶在高温下会释放结晶水,通过吸热反应降低玻璃温度。
?非隔热型(C类)?主要包括单片铯钾防火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形式。铯钾玻璃通过特殊化学强化处理,使表面形成高压缩应力层(可达100MPa以上),在高温下保持结构稳定。夹丝玻璃则依靠金属丝网的骨架支撑作用防止玻璃坍塌。这两种结构均不具备主动隔热功能,热量会通过固体传导快速传递。
三、关键参数对比分析
通过对比GB 15763.1-2022标准中的技术要求,可以发现两类产品的显著差异:
值得注意的是,A类产品的隔热性能与其厚度呈非线性关系。测试数据显示,25mm厚A类玻璃的耐火时间可达1.5小时,而同样厚度的C类玻璃虽然也能维持1.5小时不破裂,但10分钟后背火面温度即超过300℃。